在長條形液晶屏的背光設計中,側入式與直下式兩種技術路線始終處于博弈狀態,其核心矛盾集中于光效均勻性、機身厚度與成本控制三大維度。通過拆解兩種技術的物理結構與光學原理,可揭示混光距離(OD值)對亮度衰減的量化影響,為工程實踐提供技術指南。
一、側入式背光:輕薄化與均勻性的取舍
側入式背光將LED光源置于導光板側邊,通過導光板底部的微結構網點實現光線均勻分布。其優勢在于可打造極致薄型化機身,例如某品牌長條形液晶屏采用側入式設計后,整機厚度壓縮至8.2mm,較直下式方案減少43%。然而,這種設計存在天然缺陷:導光板與LED封裝的光耦合效率僅75%-82%,導致約18%的光能因全反射損耗而無法輸出。
混光距離對側入式背光的影響呈指數級衰減。當OD值從15mm縮減至5mm時,長條形液晶屏中心區域亮度下降27%,邊緣區域因導光板折射率差異導致色偏值Δuv增加0.015。某實驗室測試數據顯示,采用V型槽導光板結構后,OD值可壓縮至3mm,但需配合雙晶封裝LED將光效提升至120lm/W,較單晶方案提高18%。

二、直下式背光:控光精度與能耗的平衡
直下式背光通過矩陣式LED陣列實現分區控光,其優勢在于可達成2304個獨立調光區域,對比度達10000:1。某商超長條形液晶屏采用直下式設計后,黑色場景漏光率從側入式的12%降至3.2%,但機身厚度增加至18.5mm。
混光距離在此架構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當OD值從25mm縮減至10mm時,LED光斑重疊率從68%提升至92%,但需將LED間距從15mm壓縮至8mm以避免摩爾紋。某品牌通過采用Mini LED技術,將燈珠間距縮小至2mm,配合量子點膜層,在OD=5mm條件下實現1500nit峰值亮度,較傳統直下式方案提升60%。
三、技術演進:混光距離的極限突破
行業正通過材料創新與結構優化突破混光距離物理極限。賽時達研發的COPP復合膜可將光效提升75%,使側入式背光在OD=2mm時仍能維持90%的亮度均勻性。而直下式領域,Mini LED與微透鏡陣列的結合已實現OD≈0mm的零混光距離設計,某旗艦顯示器通過此技術將機身厚度壓縮至12mm,同時達成2400個控光分區。
在零售貨架、軌道交通等長條形液晶屏主流應用場景中,側入式方案仍占據65%市場份額,但其市場份額正以每年8%的速度向直下式轉移。未來三年,隨著Mini LED成本下降至傳統方案的1.2倍,直下式背光有望在高端市場實現全面替代,而側入式將退守至對厚度敏感的消費電子領域。這場技術博弈的本質,是光學工程對物理定律的持續突破。
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我們寬博科技企業公眾號,想了解更多LCD液晶條形屏相關產品信息,可以聯系18025471396。